植此青绿润山乡——淇县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构建生态发展新格局纪实
初春时节,草木萌发。淇县大地渴望更多新绿渲染。
3月7日,淇县庙口镇上曹村西山的千亩荒山上一片忙碌景象,300余名工人干劲十足,他们挥锹铲土、扶苗培土、踩实浇水,有条不紊地栽种着新苗,山桃树、山杏树、白皮松、药用连翘等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找到了新家。连日来,淇县掀起春季国土绿化高潮。
融合林农文旅,,荒山变身“致富地”
2025年,淇县按照“绿化、彩化、财化、规模化”思路,与乡村振兴、全域旅游相结合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重点打造“一谷一岭一河”三个精品绿化工程,将上曹村西山打造成以山桃、山杏、连翘为主的缤纷花谷,将云端天路沿线打造成以黄栌、五角枫、连翘为主的绚烂红岭,将淇河上游生态系统塑造成“自然恢复+人工修复”生态治理典范,着力描绘“绿满朝歌、多彩朝歌、生态朝歌”新画卷。
上曹村西山是淇县春季国土绿化的核心区域之一,以千亩山桃、山杏为基底,创新采用“经济+景观”模式,在每穴间种药用连翘,预计亩均可增收5000元。西山位于灵山景区深处,待“花谷”景观成形后,将有效串联景区资源,打造“春赏花、秋采药、四季游”的林农文旅融合典范。
与之呼应的天路红岭项目,沿着蜿蜒的山脊徐徐铺展,计划种植2000余亩以黄栌、五角枫为主的彩叶林带,间种的连翘在春日里将形成一条金黄绸带,到了秋冬季则呈现“漫山红遍,层林尽染”的景象。据了解,该项目今年的建设仅仅是拉开了序幕,未来淇县将逐年向纵深推进,将云端天路全线打造成红岭经济带,带动沿线村庄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协同发展。
科学规划
“小苗”种出“大生态”,逐绿而行,久久为功。
“不贪大、不求快,种一棵活一棵!”在云端天路的义务植树点,技术人员正指导工人按“宁小勿大”原则种植新苗。针对不同立地条件,淇县细化种植标准,下半坡用两年生苗,上半坡用一年生苗,山顶及立地特别差区域以70公分松柏点缀,这样的做法既降低了种植成本,又确保了树苗的成活率,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。
淇县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股负责人李林海介绍:“今年我们在太行山区首次采用了‘一穴双种’的栽植模式。用深根的山桃、山杏等开花乔木,或者五角枫、黄栌等彩叶乔木,同穴搭配浅根的药用连翘。通过‘一水共用’‘一肥同享’,在成本上,推动了国土绿化降本增效;在景观上,呈现出层次更加丰富的观赏效果;在经济上,通过采摘连翘籽可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”
成效亮眼,新的华章开始谱写
翻开淇县“绿色账本”,一组数据令人振奋:经过3年不懈努力,淇县成功打通了一条从西端云梦山起,沿着连绵起伏的山脉一路向北,直到庙口镇夺丰水库,长达20余公里,覆盖了卧羊湾、青羊口、上曹等13个村庄的10万亩生态屏障。
淇县“绿起来”的目标已初具雏形,曾经的荒山逐渐披上绿装。然而,淇县深知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。
刚刚在全省科学绿化现场会上完成典型发言,载誉而归的淇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付爱华表示,淇县自然资源局将立足全新起点,以“高标准、高效率、高效益”为引领,深度推进国土绿化与乡村振兴、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,实现生态建设从基础的1.0阶段迈向全面升级的3.0阶段,即从最初单纯的植树造林让大地绿起来,到着力景观建设使环境美起来,再到依靠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富起来,实现全方位的生态蝶变。
2025年的春季,随着“一谷一岭一河”三大精品绿化工程全面铺开、深入推进,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谱写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、互利共赢的崭新篇章,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生动范例。
夕阳西下,数万株新栽植的绿苗在风中轻轻摇曳,淇县用“针脚密、底色牢”的绿色行动,正在绘就一幅生态美、产业兴的乡村振兴画卷。而这片绿水青山的故事,将续写出更加动人的篇章。